芒鞋踏遍归来笑
董海涛,代县中学语文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市高层次人才、市人大代表,代县模范教师、十佳班主任、代县作协会员、代县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23年3月被评为代县第一届名师。多篇散文、多首诗词发表在《黄河》等各级刊物上。
宋代有首《悟道诗》写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在我看来,作文积累便是“芒鞋踏遍陇头云”的过程。
要积累,自然要多看书。自己看书并精简出关键内容和金句的过程本身就会加深印象,且能够不断启迪思维。曾经听过一句话:对于有的人而言,读书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纵然如此,你也至少把篮子洗干净了。看书,实则是在培养自己的独特思维能力,毋庸置疑提升的是软实力。
要写作,当然有小技巧。我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从中捕捉到可用之处,在此啰嗦一二。
关于观点,一定清晰。建议将中心观点句放在显眼的位置,可单独成段用于强调。每段也要有段落中心句。如果同学们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是非常高,建议在每段段首写一个简短的概括性的中心句,虽然较为死板,但至少能够便于老师迅速判断文章是否偏题以及把握你的思路。
递进结构,助力不少。一些同学写作文会像流水账,几句话颠三倒四地说,卡在及格线上不去。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递进式的结构没有运用纯熟。平时作文要多训练自己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不能只在单一层面上反复说理、平行论证。比如论述一个问题,将其放在个体、家庭、国家层面讨论,看似是三个角度,其实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平行论证,写的多是“正确的废话”。所谓“递进”是由表及里的过程,从浅显到本质再到联系社会现实,如果能力足够,最好可以将这些角度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结合起来串成文章的逻辑链,逻辑自洽的文章往往让人眼前一亮,产生阅读兴趣。
书写表达,不容忽视。如果说观点和逻辑构成了文章的骨架,那么素材事例便是填充进去的血肉,而书写则是“好看的皮囊”,唯有三者并存,方能成就一篇出众的文章。
对于高考而言,字是作文之颜值。始于颜值,终于才华,适用阅人,也适用于阅文。
虽然考场作文评阅有内容的评价标准,但在实际操作时,对书写的第一感觉至关重要。
而练字的关键在于把笔画写清晰,让字乖乖待在方块的中间,倒不一定非要去追求正楷字,写字太慢反而吃亏。当然,如果字太难看的话,还是建议从正楷练起。在参加高考作文阅卷中,见证了全省太多的优秀作文,当亲自将其推荐到专家组建议高分甚至满分时,内心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升腾。他们的书写都是美到极致,更不必说文采惊艳,或其他。
素材事例,必不可少。独到且恰当的素材能够为作文增色不少。我的经验是,可以特别注意积累一些人物的素材、某个特定领域(如体育、艺术等)的独到素材,多去搜索或整理一下相关的资料,比如人物说的金句、典型的事例、他人的评价。找人物素材时要有敏锐的眼光,抓住人物典型且核心的特质,最好再有点矛盾复杂性,比如说刘邦的草根气质和善于用人、冯·诺依曼的广泛拓荒和缺乏耐心。
此处强调,积累素材并不是越多越好。摘抄的时候,记了很多啰啰唆唆的话,会导致摘抄本太厚,总是不耐烦、不想翻。建议一边摘抄一边过滤老掉牙、用不到的素材,减轻抄写和记忆的双重负担。
窃以为,作文最重要的其实是一个“手感”,手感的来源就是多练。可以偶尔做一下头脑风暴,拿张空白的纸把你摘抄本上的精华内容用精简的词语写下来,多概括几个之后就会发现它们彼此之间会有或多或少的关联,用线连一连,再想想它们是否是某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这是一个碎片化知识织网的过程,对以后快速构思作文有奇效。
作文积累,重乎用心,兼而长久,看似轻松,实乃艰辛。踏破铁鞋,众里寻他,虽苦终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