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镇中心校开展综合组校本研训活动
5月12日,石家庄镇中心校开展了“道德教育与法治课程如何更好地融合”主题教研活动,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教学。
一、钻研教材,抓住法治教育渗透点。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以及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老师在小学阶段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让学生走上健康的成长之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可能只是简单地为学生阐述基础的道德与法治理念,没有突出这一学科的实际作用,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当前的课堂上,老师需要转换教学思维,深入研究教学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后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教学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为课堂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提供了条件。
二、课堂教学中设计活跃性法治氛围活动情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以往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理论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要加强法治氛围的创设,可以以班规班纪、校规校纪等方式,让学生处于依法治校的环境中,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提高学生遵纪守法能力和法治观念,打破传统教学环节的局限性。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设计趣味性的游戏环节,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在此基础上向道德与法治方面拓展和延伸,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有效提升法治意识。
三、设置思辨问题,理解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相依关系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不丰富,道德认知、判断能力较低,经常会存在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认知谬误的现象。鉴于此,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课堂思辨的形式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规则和德行生长的阶梯。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课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思辨的情境,引导学生就相关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习惯。
四、开展实践性社会活动,使知行合一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组织开展实践性社会活动是最佳的教学方式,老师要结合学生能力和教学内容,保证实践性活动内容的合理性,实现法治教育的合力,推动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注重家校合作,浸染德育与法治知识情怀
在小学课程标准当中,教育部门针对家校合作的工作内容提出了明确建议,这也对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初步踏入社会的基础阶段,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思想情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讯员:文/宫寅蓉 图/江雪)